6月1日,中國建研院發布《關于公布2023年度公司科技進步獎評審結果的通知》,中建研科技共有4項獲獎,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以下為獲獎項目的詳細介紹。
基于BIMBase的裝配式建筑一體化設計技術產業化應用

主要獲獎人:馬恩成
獲獎等級:特等獎
項目內容:當前我國裝配式建筑一體化設計實踐過程中依然面臨技術體系多樣化、評價標準多樣化、部品部件標準化程度低、設計工作量大、參與方眾多并需要異地協同等重點難點問題,難以實現全專業、全過程一體化設計。本項目基于自主可控的BIMBase平臺實現了裝配式BIM設計軟件的國產替代與全面升級,設計效率與專業能力相比國外軟件具備優勢,成為國內裝配式設計首選產品。設計軟件也同時促進了BIMBase平臺的攻關成功與優化升級。項目成果在不同省市地區,不同類型項目中開展示范應用與驗證。平均提高裝配式建筑設計綜合效率40%以上。在標準化與智能化設計、設計生產一體化、設計審查對接、建筑產業互聯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和示范效應,促進了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的協同發展。
組合結構設計建造一體化關鍵技術研究

主要獲獎人:王翠坤
獲獎等級:一等獎
項目內容:項目屬于土木建筑結構和信息技術領域,由“十二五”、“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研究內容集成。項目以超高層建筑和復雜建筑結構中廣泛應用的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為對象,針對傳統組合結構設計建造方式中一體化、數字化程度低,設計、深化、建造環節數據標準不統一、模型不互通,節點連接施工困難等問題,從底層軟件開發和新型連接構造兩方面,進行了底層引擎優化、組合結構應用、新型節點研發和設計方法研究四部分工作。提出了多種受力合理、構造簡單、施工便利的新型組合結構節點連接構造及相應的設計方法,基于我院自主開發的PKPM-BIM平臺,集成開發了設計建造一體化系統。該系統打通了結構模型與BIM模型數據標準,接力結構模型設計結果,自動深化組合結構節點連接構造,并完成施工模擬,實現了設計模型、深化模型和施工模型“三模合一”,大幅提高了組合結構設計建造的一體化、數字化水平。項目成果取得軟件著作權2項,支撐國家和行業標準編制3部,獲5項專利授權,發表論文12篇,并在超高層建筑和復雜公共建筑等大型組合結構建筑工程中得到應用,有效降低組合結構深化設計周期和施工難度,減少人員資源消耗。項目開發的設計建造一體化軟件系統打破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對標國際先進軟件水平,市場前景廣闊。
高性能水泥基注漿材料功能化制備與多元化應用關鍵技術





主要獲獎人:王晶
獲獎等級:二等獎
項目內容:項目依托海內外重大工程,圍繞富水地層、鹽漬土、負溫等嚴酷服役環境下的注漿工程問題,開展了高性能水泥基注漿材料功能化制備與多元化應用關鍵技術研究,開發了耐腐蝕型、抗水分散型、負溫高強型、高揚程型等系列高性能水泥基注漿材料,揭示了超細粉體礦物摻合料、高分子功能型化學外加劑之間協同作用對注漿材料基本性能、耐久性及抗水分散性能提升的作用機理,建立了注漿材料的水陸強度比、結合強度比等關鍵控制指標及其測試方法,提出了注漿量、注漿速度、地表沉降量等關鍵控制參數,為注漿材料質量控制及工程應用標準的制定提供了依據。項目歷時8年,經研究、工程實踐和標準化工作,獲得授權專利5項,制修訂國家/團體標準3項,發表論文17篇,其中1區SCI論文1篇,中文核心論文13篇。
BIM審查系統的研究與開發

主要獲獎人:陸中元、王委
獲獎等級:二等獎
項目內容:當前我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審查逐步向數字化轉型,審查工作中存在規范理解不一致、審查尺度不一、低效漏審等問題,給政府部門管控與建設工程質量安全帶來隱患。隨著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BIM)技術的應用,為探索運用新技術賦能工程施工圖審查,推動行業新技術應用,項目深入了解行業需求,研究了基于BIM的施工圖數字化審查關鍵技術,制定了BIM審查的模型交付標準、設計數據標準和審查技術標準,研發了基于BIM的施工圖數字化審查系統,實現了各專業部分強制性條文、審查要點的計算機自動審查和快速機審與人工審查協同配合。項目成果在十多個省市的BIM報審系統和CIM平臺中應用,解決了BIM模型質量和施工圖質量等問題,帶來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行業價值。
供? ?稿:
科技標準管理部/向博倫
編? ?輯:
黨委辦公室/孟? ? 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