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下午,中國土木工程學會2025年學術年會分論壇——“土木工程青年論壇”在天津成功舉辦。論壇由中國建研院中建研科技、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天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聯合主辦。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副理事長馬澤平,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建研院首席專家肖從真,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研院首席專家、中建研科技結構首席專家王翠坤,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學術部主任包雪松,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學術與標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姜波,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學術與標準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建研院建筑設計院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李建輝等領導專家出席。論壇邀請六位中國科協青年托舉人才(含博士生計劃)分享前沿成果與創新實踐,三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代表交流成長經驗,并設立圓桌會議,圍繞青年成長、學科交叉與行業未來等議題深入研討。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學者、工程技術人員及學(協)會代表60余人參加了此次論壇。
論壇開幕式由中建研科技崔明哲主持。
王翠坤代表論壇主辦方致歡迎辭,并對到場的青年學者提出寄語,她勉勵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探索、善于合作、勇于實踐,以科學思維和創新路徑破解工程難題,在建設科技強國、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貢獻青春智慧、實現人生價值。
馬澤平代表學會對論壇召開表示祝賀。他指出,學會始終關注青年人才的成長,積極搭建各類發展平臺。自2015年起,通過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選拔培養了一批批具有創新潛力的青年才俊。他提出三點期望,一是勇于跨界融合,主動擁抱新技術;二是踐行綠色使命,聚焦可持續發展;三是深入工程一線,解決真問題。他鼓勵青年“以青春之力,筑通途天下,共繪行業新篇章”。
肖從真在寄語青年學者時強調,在追求科研成就與職業發展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身心健康,他以“人生是一場馬拉松”為喻,鼓勵青年群體樹立長遠發展觀念,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可持續平衡。
學術報告環節由同濟大學助理教授方根深主持,六位青年學者分別就多個前沿方向進行報告。
國家城市安全發展科技研究院金楠展示了“空地協同”監測技術在城市房屋安全中的創新應用,通過無人機與人工智能結合,構建“天-空-地”一體化預警體系。
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朱彤分享了可液化土層中隧道抗震設計新方法,通過彈塑性分析揭示傳統方法局限,提出鄰近結構作用下的抗震策略。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副教授隋瀟介紹了高通量、高穩定性的二維納濾膜技術,為城市水質安全與二次供水提供新路徑。
江蘇蘇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磊研發了半柔性路面材料,通過原位監測與仿真分析,提升重載-渠化交通下路面的抗車轍性能。
鄭州大學副教授衛垚鑫展示了預制鋼絞線網-ECC殼體加固RC柱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裝配式加固實現“等同現澆”提供理論支撐。
東南大學王佳偉從多尺度揭示了低碳水泥基材料早齡期徐變機制,為低碳混凝土性能優化提供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撐,助力行業綠色轉型。
特邀嘉賓經驗分享環節由李建輝主持。
清華大學研究員王睿以城市地下水位修復對地震液化和結構抗震影響研究為例,分享了如何尋找好的科研問題的經驗。他建議青年學者要注重工程實踐與理論創新的結合,從實際需求中發掘科學問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許立言結合自身求學和工作經歷,分享了科研工作的心得體會。他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學科交叉,在傳承中創新,在實踐中發展。
中建集團政策研究專家林山君從政策研究角度,分析了當前城市治理中的痛點和難點,分享了中建集團在推動城市運營治理現代化中的探索實踐,提出了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建議。
肖從真主持圓桌會議,與會嘉賓圍繞行業轉型、學科融合與青年發展進行了深入討論。肖從真在總結中表示,青年應主動邁向“綠色化、智能化、全球化”領域,行業須聚焦“雙碳”目標、可持續基礎設施與“三深戰略”下的特殊建造需求,深化產學研合作,構建“科學家+工程師”團隊,共同突破關鍵技術瓶頸。
本次論壇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學術年會首次設置青年分論壇,充分展現了土木工程青年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與科研實力。中建研科技將依托在建筑技術研發和標準化領域的深厚積累,積極引導青年科技工作者參與行業標準制定、重大科研項目攻關,為青年學者提供高水平交流平臺。